金沙(8888js-官方认证)-Online Platform

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媒体关注 · 正文

​【中国社会科学报 光明网 中国社会科学网】刊发刘文霞教授文章《在网络空间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发布时间:2024-07-11

阅读:

7月11日,中国社会科学报头版刊发我校刘文霞教授文章《在网络空间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文章刊发网址:https://epaper.csstoday.net/epaper/read.do?m=i&iid=6865&eid=49293&sid=228280&idate=12_2024-07-11

现将全文转载如下: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是事关国家安全和国家发展、事关广大人民群众工作生活的重大战略问题,并且明确提出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网络强国的战略目标。202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的民革、科技界、环境资源界委员时,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后指出:“要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互联网这一关必须要过。”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上,必须正确认识网络时代的到来正在建构人类交往新的虚拟社会空间,受其影响人们的行为、意识等正日益变得虚拟化、数字化。在网络空间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网络强国建设的关键一环。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面临机遇与挑战

工业技术的发展将人类带入一个崭新的网络信息化、数字化时代,要正确认识网络时代到来所产生的影响,其中就包括网络空间内的安全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要牢牢把握舆论主动权和主导权,让互联网成为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大增量。

网络技术的运用是生产技术的发展,也是生产力进步的表现。然而,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便捷快速的交往互动方式拓宽了人们的有效表达空间和积极参与社会治理的渠道,有利于推动社会实践向更好的趋势发展。另一方面,网络空间表达具有隐匿性的特点,也会助长非理性态度的表达,甚至使极端的观点在互联网上迅速扩散。实践证明,网络空间已经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场域,充分发挥互联网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推动作用,必须准确认识和把握网络空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网络空间将人类带入到全新的信息共享时代,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新机遇。

第一,网络空间拓展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传播渠道。网络空间蕴含着传播方式的数字化,包括信息共享、意识交融以及资源互换功能。积极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相互交融,以及传统手段与新手段的相互结合,打造了多元化的传播渠道,扩大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影响范围和影响力。

第二,网络空间具象化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实践。网络空间内蕴着思想政治教育的丰富呈现形式,包括文字、图表、声像以及图片等,让人们在生动、形象、互动及潜移默化的教育中,汇聚共识,升华思想,赋能社会行为。

第三,网络空间加速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信息交流与传播。网络空间的重要特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传播速度优势非常明显,二是信息辐射的受教育对象比较广泛。积极把握迅速、及时的传播方式和切实影响广泛分布的受众群体,有利于及时传播正确的思想政治信息,加强网络空间的正确舆论导向。

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认为,后工业时代工业化进程的加速以及技术手段的升级和应用,必然促使社会开始转型,同时人类社会发展也频繁面临技术广泛应用带来的各种风险,也包括需要应对一系列潜在的风险。从这层意义上来讲,由网络技术构建的网络空间场域内必然要伴随产生诸多潜在风险。因此,我们必须明确体察和切实应对网络空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面临的风险或挑战。

网络空间内的意识形态错误倾向可能导致主流意识形态弱化。网络空间内的环境和情况复杂多变,针对传播环境、传播方向、传播过程以及发展走向和趋势,必须及时研判和积极引导意识形态斗争产生的各种不利影响,切实管控诸如“历史虚无主义”“个人英雄主义”等错误和虚幻的价值观念信息以数字化方式在网络空间流动传播,大力弘扬民族团结和集体主义的正确价值观念。同时,意识形态领域层出不穷、形形色色妄图利用网络空间内的“秩序漏洞”,冲击主流价值观念的手段的出现,对于网络空间内的维稳工作提出了更高标准的实践要求。

网络技术发展的不均衡影响可能导致区域民族团结实践效果的弱化。当下,网络技术发展仍存在一定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象,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的信息化建设水平相对落后,网络监管体系不够健全,网络安全意识亟待增强。因此,必须充分认识到均衡推进网络技术发展对于切实预防涉及少数民族的舆情事件,反对干涉少数民族区域的稳定生活,尤其是防止冲击网络建设技术相对落后区域的民族团结价值观念,扎实做好国家归属感和政治认同感的技术保障工作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着力点

网络时代正在建构人类交往新的虚拟社会空间,并深刻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意识,日益展现出虚拟化、数字化特征。网络空间内,各种意识形态以信息为载体往复交流、互相影响,各种观念和利益表达鲜明影响人们的行为,从而产生了大量的不确定性问题,带来了难以用传统社会治理手段加以解决的危机和风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建设好青少年聚集的网络平台,创作更多青少年喜爱的网络文化产品,把要讲的道理、情理、事实用青少年易于接受的语言和方式呈现出来。”因此,网络空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强化互联网思维,优化传播内容,创新传播形式,激发情感共鸣,加强舆论引导。

精心打磨传播内容,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切入点。网络空间作为一种新媒介形式,本质上是现实社会的虚拟延伸。媒介以信息流为载体,内容决定形式,从而决定了网络空间内各种现象的具体表征。所以,精心打磨优质内容是关键。同时,形式反作用于内容,要善于运用网络媒介的传播形式,在网络空间里大力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巩固壮大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

塑造人的良好社会心态,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突破点。良好社会心态包含人的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四要素,反映了人的正常的精神世界和心理世界状态。良好健全的社会心态能够支配人的正确行动,促使社会成员的集体行动坚决果断,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引导网络空间的行为实践提供正确的价值指引。同时,良好健全的社会心态能够凝心聚力,塑造正确的意识形态观念,有助于建设社会共有的精神文明家园,实现对中华民族、伟大祖国的高度认同,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向纵深拓展。

厚植文化自信,激发各民族情感共鸣,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点。文化符号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记忆,文化的重要作用鲜明表现为内在的凝聚力和外在的表现力,这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网络空间形式上表征为信息交流和意识交融,实质上则为文化思想价值的输出与碰撞,集体形成的文化认同感能够对民族团结产生重要影响。“数字文化”以信息流为载体,以网络空间为平台,促使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与融合,传播主流价值观,始终强调以文化的感召力提升民族团结的凝聚力,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动力。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

当今时代,互联网信息技术已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推进器,信息技术及其营造的网络空间已渗透到社会文化领域发展的方方面面,深刻影响着当代社会的发展进程。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互联网是一个社会信息大平台,亿万网民在上面获得信息、交流信息,这会对他们的求知途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产生重要影响,特别是会对他们对国家、对社会、对工作、对人生的看法产生重要影响。网络空间嵌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是时代趋势,也是实践必然,必须不断拓宽网络空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

加强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性的认知是重要前提。网络空间不同于现实世界,但属于对现实世界虚拟化的真实映射。这要求我们必须切实认识到网络空间与现实世界的对立统一性,承认、认可并接受虚拟空间的现实发展性趋势。同时,要明确在网络空间内坚持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安全同样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必须着力解决网络技术发展的不平衡性,健全网络监管体系,把网络空间的变量变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增量。

培育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中华民族的情感是明确目标。情感体现的是对现实世界反映的倾向和正确态度,深厚的爱国情感能够加深“五个认同”,即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同时,也能够使网络传播者自觉提高自身专业素养,确保网络传播的内容不会误导公众,更不会以流量为目的故意歪曲事实,并自觉通过主人翁意识过滤掉与时代主流价值观相左的内容。深厚的爱国情感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大精神力量,能够增强有效应对破坏民族团结等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的能力,让民族团结的根基更加牢固。

促成热爱祖国、认同伟大民族的强大意志力是关键一环。网络空间内各种意识形态错综复杂,必然存在成为西方国家实施精神入侵、文化渗透主要“场域”的风险。网络空间内要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流教育,坚守网络意识形态的高地,必然要求引导民众形成坚强的意志力和正确的判断力,以强化文化认同感和民族归属感,培育高度的政治认同感,成为积极巩固维护国家安全和民族统一的屏障。在网络空间内构建具有鲜明中华民族符号特征的民族集体记忆,能够凝聚民族团结的价值共识,捍卫民族团结的网络阵地,自觉识别和抵制涉及民族因素的不良网络舆论,从网络空间出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实现“五个认同”,自觉维护民族团结的自我行为是生动呈现。通过促使认知、情感和意志要素有机结合进而引导自身积极作为,必将提升社会成员的行为能力,使他们能够在网络空间内自觉反对涉及民族因素的不良舆论。历史实践说明,社会进步的核心驱动力并非流量媒介,更需要社会主体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体现的知识、智慧、判断和思考,并主动承担起维护民族团结、国家安全的社会责任。在网络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当牢牢把握对健全的社会心态的培育,把健全的社会心态转变为正确的“数字化意识”,通过积极正确的社会行为切实构筑好网络空间内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精准服务于民族团结工作、有效提升工作质量奠定实践基础。

(作者:马克思主义学院 刘文霞 王俊松)

【中国社会科学报】在网络空间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国社会科学网】真理之光 | 在网络空间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光明网】「理响中国」在网络空间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2021-2022 山东金沙8888js官方 鲁ICP备15026974号-1 POWERED BY Rosion.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