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沙(8888js-官方认证)-Online Platform

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媒体关注 · 正文

【中国社会科学网】量变到质变:“新质生产力”的生成性逻辑

发布时间:2023-11-09

阅读: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指出:“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全面振兴。要立足现有产业基础,扎实推进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推动传统制造业升级,发挥科技创新的增量器作用,全面提升三次产业,不断优化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即有别于传统生产力的新型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主的生产力,是摆脱了传统增长路径、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生产力,是数字时代更具融合性、更体现新内涵的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有其生成性逻辑,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量的积累: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可行性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将生产力的构成分为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三个基本要素。1988年9月,邓小平根据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和现状,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科学技术逐渐成为引起生产力变革的首要因素,它“融合”“渗透”在“三要素”当中,赋予了“三要素”新的内涵,而“三要素”则作为科学技术的载体而存在。

1956年1月,中共中央召开全国知识分子问题会议。毛泽东同志、周恩来同志在会上要求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努力学习科学知识,为迅速赶上世界科学技术先进水平而努力奋斗。就是在这次会议上,党中央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伟大号召。不久,毛泽东同志在最高国务会议第六次会议上指出:“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邓小平同志对生产力理论进行了一系列深刻阐述和科学研究,强调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和任务,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标志着中国生产力理论进入创新与发展的新阶段。江泽民同志根据新时期国内国际实际情况,提出“始终是我们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并将发展先进生产力作为时代的主题,将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因素来抓。胡锦涛同志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对创新给予一以贯之的高度重视,推进科技自立自强,牢牢扭住自主创新的“牛鼻子”,发挥科技创新的“增量器”作用,创造性地提出了“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科学论断。新质生产力是数字时代更具融合性、更体现新内涵的生产力,强调了科技创新的主导作用。这一崭新概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

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我们聚焦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生产力三要素得到了迅速的扩张,实现了“量”的积累与增加,高素质劳动者的数量急剧攀升。1978年以来,高等教育累计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9900万名高素质人才,职业学校累计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2亿多名技术技能人才。我国已建成世界最大规模高等教育体系,在学总人数超过443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接近60%,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达到2.4亿,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3.8年,劳动力素质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全民族素质得到稳步提高。作为劳动资料的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1978年以来,我国劳动资料发生巨大变化,以农业生产工具的变化为例,据农业农村部消息,2018年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67%,300多个示范县率先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工业产品是劳动者作用于劳动对象的产出,可衡量劳动对象的深度和广度。目前,中国工业品产量在世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按照国际标准工业分类,在22个大类中,中国在7个大类中名列第一,在世界50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当中,钢铁、水泥、汽车等220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1位。

质的飞跃: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必然性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是推动人类文明不断向前发展的决定力量和动力源泉。回顾整个人类社会历史进程,就是社会生产力从低级到高级、从落后到先进的不断发展的过程。每一次科技进步都必然带来生产力的质的飞跃。

从18世纪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机械化,到19世纪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电气化,再到20世纪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信息化,颠覆性的科技革新带来了社会生产力的大解放和生活水平的大跃升,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轨迹。进入新时期,人类迎来了在信息革命基础上新的科技革命。此次变革以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区块链及人工智能等工具体系为生产力代表,完全不同于传统的生产力,带了来与以往大不相同的新质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向“创新”要发展,成为新时代生产力发展的关键,是实现由“量”到“质”飞跃的重要节点。整合科技创新资源,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是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抢占制高点、塑造竞争新优势的先手棋。

2015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首次完整提出了关系我国发展全局深刻变革的新发展理念,即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旨在破解发展难题,实现质量和效益的飞跃。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又进一步重申:“新发展理念是方向、是钥匙,首要的就是创新”,“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力争在基础科技领域作出大的创新、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大的突破。”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这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提供了必要条件。

渐进性与飞跃性的统一:新质生产力形成的现实性

事物的发展是渐进性与飞跃性的统一,生产力发展中量的积累发展到一定程度必将引起质的蜕变。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既需要持续不断的积累量,也需要不断地进行科技创新与突破从而达到质变。全球信息技术革命加速推进,信息科技在各行各业的应用日益深入,已经并将持续催生大量新生业态。数字经济以及电子信息产业的普及,为全球经济增长注入新引擎,并以此形成了大量的新兴生产力。近年来,通过顺应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的发展趋势,我国正在从互联网时代的“后来者”努力成为新一轮信息革命的“引领者”。而新质生产力的提出,进一步为我们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以产业升级构筑竞争优势指明了方向。

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必须重视将大量的现代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逐步实现新的实体经济的增“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根基在实体经济,关键在科技创新,方向是产业升级。”对于全国而言也不例外。实体经济是生产力高质量发展的根基和引擎,必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推进产业基础能力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产业链韧性和战略性资源保障能力;加快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以有效投资促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必须抓住科技创新的主导作用,实现生产力的跃迁。目前,我国产业体系虽然规模庞大、门类众多,但整体发展水平还不高,必须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补齐短板弱项,加长长板强项,抢占未来产业竞争的制高点。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全面振兴,带动新经济增长点持续涌现。这不仅摆脱了传统增长路径,且对资源投入依赖较少,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而且深刻揭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潮流,把握时代发展规律。形成新质生产力,应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新兴产业领先发展,使各行各业呈现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发展态势,加强推进前沿技术布局,培育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深海航空开发、氢能储备等未来产业。

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必须应着眼于前沿领域,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新质生产力的“新”在于对传统产业的推陈出新,使之重新焕发新活力。我国传统产业体量大,在制造业中占比超过80%,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直接关乎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全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促进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这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也将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新竞争力和持久动力。

(孙乃龙,金沙8888js官方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马艳玲,佳木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网】量变到质变:“新质生产力”的生成性逻辑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2021-2022 山东金沙8888js官方 鲁ICP备15026974号-1 POWERED BY Rosion.net